当前位置:主页 > 中国历史 > 名人故事 >

揭秘: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浪漫往事(2)

类别:名人故事 | 来自:网络整理 | 发布时间:2015-01-14 | 人气值:

  北海订情

  

  1918年8月,毛泽东为筹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第一次来到北京。但由于赴法的准备工作尚未就绪,经杨昌济推荐,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当了助理员。

  

  当时,杨昌济一家住在地安门豆腐池胡同9号,毛泽东住在景山东吉安夹道7号,相距不远,师生之间保持着亲密的联系。毛泽东经常出入杨家,与杨开慧有了更多的见面机会。在与毛泽东的交往中,杨开慧感到从未有过的欢快。

  

  两颗火热的心碰出了心灵的火花。两个年轻人相爱了。故宫、北海、香山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秋天的红叶,冬天的腊梅,在这对年轻人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18年后,毛泽东同斯诺谈起这段往事,意味深长地说:“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条件很可怜,可是另有一方面,故都的美对于我是一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补偿。……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都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了梅花的盛开。我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海冬树挂珠的诗句:‘千树万树梅花开’。北京数不清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冬天,毛泽东和杨开慧踏上北海的坚冰,登上古老的白塔。尽管大地冰封,但这一对恋人却热烈地交谈着,全然不觉得寒冷,仿佛置身于温暖的春季。两个相爱的人,迎着寒风,手拉着手,漫步在北海桥头,故宫墙下,一路走着,一路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经过在北京五六个月的初恋,两人的爱情已坚不可摧了。毛泽东快要赴上海时,两人相约互通信息。第二年4月,毛泽东转道上海回湖南。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信,称呼已是一个字:润。毛泽东给杨开慧的信,称呼也是一个字:霞。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率领驱张代表团来到北京,在北京开展紧张的驱张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这次毛泽东就住在杨昌济家。他常和杨开慧到故宫、北海等地漫步谈心,交流学习体会和收获。

  

  杨昌济病逝后,杨开慧一家回到长沙,毛泽东继续留在北京,争取各界对驱张运动的支持。两人天各一方,更增添了思念之情。1920年,热恋中的毛泽东给杨开慧写了一首《虞美人》的词,表达自己的心情: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中。

  

  晓来百念都灰烬,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正在福湘女中学习的杨开慧接到毛泽东寄来的词后,激动不已。一天,她和好友李淑一散步时,谈起毛泽东的人品,并把这首词念给李淑一听。

  

  杨开慧对待爱情是严肃而认真的。1929年6月20日,她在《我的回忆》中这样写道:“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地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见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上了他。不过我没希望同他结婚,因为我不要人家的被动爱,我虽然爱他,但决不表示,我认定爱的权柄是操在自己的手里。我决不妄大希求。……一直到他有许多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当彻底了解毛泽东的人品之后,杨开慧进而写道:“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如——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死!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了,我一定同他去共一个命运!”

  

  1920年7月,毛泽东回到湖南后,与杨开慧又见面了。毛泽东邀请杨开慧去省学联帮助工作,杨开慧欣然答应了。杨开慧不顾家里经济困难,毅然动员母亲把父亲去世时北京一些朋友赠送的部分祭奠费捐献出来,给毛泽东作活动经费,从经济上资助毛泽东开办“文化书社”,并参加书社的日常活动。

  

  在毛泽东的亲切关怀和培养下,杨开慧逐渐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者,并于1920年冬,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湖南发展的第一批团员。

  

图片素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