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学文化 > 传统常识 >

古人读书近视了怎么办?

类别:传统常识 | 来自:网络整理 | 发布时间:2018-07-21 | 人气值:

  遥想年少时小编也曾被老爹教导“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座右铭也曾写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偶像也曾是“凿壁偷光”的匡衡和“囊萤映雪”的孙康和车胤,那些年谁不想做个刻苦读书的好孩子?

  

古人读书近视了怎么办?

  等等!古人这么刻苦,眼睛难道不会近视的吗?在那个没有眼镜没有激光治疗术没有珍视明的漫长岁月里,要怎么熬过被老眼昏花和近视眼折磨的漫长岁月?

  

  今天小编就来讲讲古人近视了要怎么办?

  

  如果现在你周围坐着同伴,先数数他们中有多少戴着眼镜,没戴眼镜的多少戴着隐形眼镜?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好青年,不近视都对不起追剧的电脑和刷刷刷的手机。

  

  那么古人呢?挑灯夜读,焚膏继晷看一晚上书怎么可能没点眼科病?

  

  蜡烛一根400文,你用得起吗?

  

  白天读书自然光没什么大问题,眼睛劳损大多发生在夜读的时候。

  

  先来说说古代的照明系统,先秦时期多用动物的油脂,放在特制的青铜灯罩里,中间插上一根芯子,又叫“脂烛”。两汉魏晋时期慢慢开始使用蜂巢里产生出的蜜蜡,不过蜜蜡燃点低,遇热马上化为液态,因此没有办法做成蜡烛的形状。

  

  当然这些只有贵族才用得起,平民百姓唯一用得起的照明工具是那天边的白月光。

  

古人读书近视了怎么办?

  △战国时期的青铜鸟盘灯

  

  蜡烛正式发明大约是在唐代,白蜡是寄生在女贞树上的雄性白蜡幼虫的分泌物,宋、元间人周密所着《癸辛杂识》有专门记载:“每以芒种前,以黄布作小曩,贮虫十余枚,遍挂之树间。至五月则每一子出虫数百,遗白粪于枝梗间,此即白蜡,则不复见矣。至八月中始剥而取之,用沸汤煎之,即成蜡矣(其法与煎黄蜡同)。”

  

  白蜡熔点82.9℃,质地硬而脆,燃烧时不至于变成液态,这个时期蜡烛才能被做成细长的柱状物使用。白蜡在明代时产量大增,从而取代蜜蜡而为制取蜡烛的主要原料。

  

  虽然蜡烛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形态,但是因为生产成本高昂,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蜡烛的。

  

  北宋时期秉烛每条400文,常料烛每条150文。按照北宋当时的物价来看,10文钱就可以买到一斗粮食,也就是现在的12.5斤。

  

  一条秉烛可以换500斤粮食。按照一晚平均烧3根来算,秉烛夜读一晚上就要花费1200文,合1500斤粮食,这烧钱的速度比直接烧钱快多了。

  

  普通老百姓哪里有钱这么烧,他们晚上照明多用灯油,宋代的灯油一般为植物油,这些植物油既用来食用,又用来点灯照明。“庆元间,油钱每斤不过一百会”,即一斤灯油100文钱。宋代读书人乔行简酷爱读书,常常夜以继日,“每夜提瓶沽油四五文,藏于青布褙袖中归,燃灯读书”,如此可见燃灯一晚耗费灯油大概5文钱,比起蜡烛确实要便宜很多。

  

  更穷一点的连灯油也烧不起,只能在晚上映着月光读书。宋代石辂年轻时十分好学,“昼夜诵读,贫无烛,至梯屋就月视书。”

  

古人读书近视了怎么办?

(△ 古代省油灯,下方盛水,上方放油,可以避免温度过高,油料燃烧过快)

  灯油燃烧时会冒出有害的黑烟,曾有记载“置灯帐中,帐顶如墨色”,脑补一下一边读书一边沐浴在滚滚黑烟中的情景,想想都可怕。古人用它来标榜用功读书,但不难想象使用灯油散出的黑烟对眼睛有多大负担。

  

  总之,光线暗,加上灯油燃烧时冒出的黑烟,不得点什么眼科疾病才怪。

  

  我们熟悉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诗人杨万里、黄庭坚、陆游都是眼疾重症患者。

  

  可怜的白老先生小时候读书太用功,以致后半辈子一直生活在眼疾的困扰中,痛苦难耐的白先生倾毕生心血写了《眼暗》一诗:

  

  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

  

  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

  

  本诗表达了他后悔当初用功读书的思想感受,眼病好痛苦啊,惟愿从此以后做个闭目和尚。用功学习是要付出痛苦代价的,白老先生希望大家以他为戒。

  

  古人创造的治近视大法

  

  好吧,近视都近视了,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缓解的方法,古人在这一点上做出了广泛的探索,不过效果……

  

  《本草纲目·葛蒲》记载:“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夜间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菖蒲在古代被誉为“花草四雅”,可不单单是因为观赏价值高,主要是因为它有吸收有害黑烟的功效。大概等同于电脑旁边摆着的多肉植物,实用效果自行YY。

  

  也有人直接从灯油上着手,把普通的植物油换成枸杞子榨出的油,宋代赵浩《养病漫笔》记载:“枸杞子榨油,点灯观书,能益目力。”

  

  老少咸宜的方法是外洗法,《苏沈良方》卷七“治诸目疾”条,记载了一种外洗眼目法:“上盛热汤满器,铜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紧闭勿开,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汤沃,汤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为之,无疾一日两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睑毗痒。”

  

  方法就是打一盆热水,用双手洒在紧闭的眼睛周围,据记载苏轼本人因写作过劳所患的目痛,“沃之而愈”,邵兴宗长期坚持洗目,“令昏目复明,遂能读小字。”

  

  有没有效果不好说。至少从讲卫生这一点上,是不错的。

  

图片素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