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故事会阅读 > 故事大全 >

[传奇故事] 苏王之争(2)

类别:故事大全 | 来自:网络整理 | 发布时间:2018-02-15 | 人气值:


  
  陈季常听后笑道:“怪不得古人有言:‘广知世事休开口,纵会人前只点头。假若连头俱不点,一生无恼亦无愁。’”
  
  苏轼道:“小弟当日被贬,只道是老相公恨我讥嘲他,公报私仇。谁知错的竟然是我!有真知灼见的人,尚且有错,何况其他人?看来真的不应该轻易讥嘲他人的错误。唉!”
  
  取水献水引三难
  
  苏轼这才突然想起去年入黄州前太师交代的事——取瞿塘中峡水。想当初因为心里不服,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次日马太守说要每年冬至派人进京献贺表,苏轼想正好借这件事,取了水拜访老相公,将功折罪。只是这件事不能轻易交托他人办理。刚好夫人有病在身,一心想回老家眉山一趟。既能办事,又能满足夫人的愿望,岂不是两全其美?——从黄州到眉州,水路刚好从瞿塘三峡过。三峡乃西陵峡、巫峡、归峡。西陵峡即瞿塘峡,在夔州府东。两崖对峙,中间即长江。三峡共长七百余里。自黄州到眉州,总有四千余里的路程,夔州刚好在中间。苏轼心中计议道:“如果送家眷到眉州,往返就将近有万余里,进献贺表必然要延误。不如这样,从陆路送家眷到夔州,然后命他们自己回老家去。我在夔州换船下峡,刚好可以取了瞿塘水,转回黄州,再到京城,公私都可兼顾。”
  
  于是便在夔州与夫人分道,自己雇了江船,顺流而下。那苏轼是重阳过后起身的,此时尚且在秋后冬前。那年又是闰八月,迟了一个月的节气,所以水势还很大,一泻千里,因连日里舟行劳顿,苏轼不禁睡着了。等到他醒来,船早已过了中峡,到得下峡了。苏轼忙吩咐水手:“我要取那中峡的水,快拨转船头。”水手回禀:“老爷,这恐怕不能够了。那三峡相连,若是顺水,船便如箭发。”苏轼一听,心下焦急,问:“那此处可有居民?”水手回道:“总得到归峡,水势变平,船才能停。崖上不多路,就有市井街道。”苏轼就叫苍头来,吩咐道:“等到了那,你到崖上去请位年长知事的居民来,我有话问。”
  
  不多时,苍头便带了一位老人上了船。苏轼和颜悦色地问:“我是过往的官员,并没有什么大事,只是有一事相问——那瞿塘三峡,哪一峡的水比较好?”老人回道:“三峡相连,上峡的水流到中峡,中峡的水流到下峡,昼夜不断,没有什么好坏之分。”苏轼暗想:“既是如此,可知老太师是故意为难我。那三峡之水,本没有什么差别,何必一定要取那中峡的水?”
  
  于是叫手下去集上买了个干净的瓷瓮,自己站在船头,看下人满满地汲了一瓮江水,用柔皮纸封好,亲手签押,妥善搁置,然后才命水手开船。
  
  苏轼星夜征程,赶到京城,天色尚早,就命下人抬了水瓮,自己乘马到了相府。王安石正在闲坐,听得下人来报,便让下人且带他慢慢进到东书房,自己先到书房,见柱上贴的诗稿布满了灰尘,拿拂尘拂去灰土,端坐等候。
  
  那下人领了命,果然等了许久才把苏轼领到了东书房。苏轼一听东书房,脸上就有了愧色,只因他想起了一年前的续诗之事。
  
  苏轼勉强走进书房,一见了王安石就忙下拜。王安石忙用手扶住,命小童看座。苏轼刚坐下,抬头就看到那张诗稿贴在柱子上。王安石也不在意,只是拿起拂尘轻轻一指那诗稿,慢悠悠地说道:“子瞻,想不到时间过得那么快。这诗还是去年写的,一眨眼已经一年过去了。”
  
  苏轼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再也忍不住,忙起身拜伏在地上。王安石假意吃惊,用手扶住,苏轼不敢看他的脸,只说:“学生当年得罪老师了。”王安石微微一笑:“你见到那黄州的菊花落瓣了?”苏轼老老实实地说了声“是”。王安石道:“你以前未曾见过,也不是你的错。”苏轼听了,更是羞愧难当,忙回道:“是学生才疏学浅,亏得老太师海涵。”
  
  王安石见他脸上确有愧意,也不好再说什么,就问道:“老夫去年请你取那瞿塘中峡水,可曾带来?”苏轼道:“今日就是带了来的。”
  
  王安石喜极,忙命下人将水瓮抬进书房,亲手把纸封打开,又命小童生火烧水。他自己则先取来白定碗一只,里面放了一撮阳羡茶叶。等到水沸腾之时,急忙将水注入碗中。过了好半晌,那茶色才慢慢地显了出来。
  
  王安石问道:“这水是从哪里取的?”苏轼回道:“巫峡。”王安石又道:“那是中峡的水了。”苏轼道:“是。”王安石笑道:“你又来欺瞒老夫了!这明明是下峡的水,怎么会是中峡的水呢?”
  
  苏轼大惊,忙解释说:“学生听人说‘三峡相连,一般样水’,这的确是下峡的水,老太师是怎么知道的呢?”
  
  王安石正色道:“读书人不可随意妄言。一定要细心观察。老夫如果不是亲自到过黄州,也决不会知道黄花落瓣,自然也不敢在诗中乱写。这瞿塘的水性,《水经补注》是有记载的。上峡水性很急,下峡又太缓。只有中峡的水缓急相当。太医院官是个明医,他知道老夫得的是中脘之症,因此要用中峡的水。这种水泡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则浓淡相当。我如今看这茶色隔了半晌才显,就知道是下峡的水了。”
  
  苏轼一听,很是愧疚,连忙离席请罪。王安石道:“子瞻何罪之有啊!都只是因为子瞻太过聪明,有些事反而忽略了。你我师徒多年,只不知道子瞻学问到底如何啊,今日我要考你一考。”苏轼欣然道:“请太师出题。”王安石道:“且慢。我若马上考你,你必然会觉得是老夫占了先机。不如你先出一题考考老夫如何?”苏轼躬身道:“学生不敢。”王安石坚持道:“这样吧,叫徐伦将书房中的书橱尽数给我打开,左右一共二十四橱,都是书。你随便在左右书橱的上中下三层里,挑一本书,念出一句,叫老夫回答下一句。如果答不出,就算是老夫学问浅薄。”
  
  苏轼得令,只捡那灰尘多的地方挑,心想许久不看,一定忘了。于是随意抽出一本,念了一句:“如意君安乐否?”王安石接口道:“‘窃已啖之矣’,可是?”苏轼忙点头道:“是。”
  
  王安石接过书来,问道:“子瞻可知道这句话的缘由?”苏轼摇头,心里暗想:“唐朝人讥嘲武后,曾称薛敖为如意君。可是这下句又是‘窃已啖之矣’,好像说不通。不知道该怎么解。”
  
  王安石就道:“这也不是什么秘闻,你怎么就不知道呢?这里面有个故事。汉灵帝时,长沙郡武冈山后有一个狐狸穴,深数丈,里面有大小两只狐狸。它们道行已经有些深了,能变化自己的形体,时常变为美妇人,看到有男子往来,就去引诱,将他们带到洞中求欢,稍不如意,就吃掉他们。后来有一个叫刘玺的人,上山采药,被两只狐狸抓住。那刘玺懂得些采战之术,两个狐狸精都很满意,就叫他如意君。后来狐狸酒后露出了原形,刘玺心中恐惧,渐渐地精力不济。一天,大狐狸出去采集食物,小狐狸在洞中求欢,因为不称心,一怒之下,就把刘玺给吃了。大狐狸回来,看不到刘玺,很纳闷,就问小狐狸:‘如意君安乐否?’小狐狸回答道:‘窃已啖之矣。’于是两个狐狸吵打起来,被打柴的人听到,后来事情就被记录在《汉末全书》中了。”苏轼赞叹道:“太师学问精深,学生不能企及。”
  
  王安石笑道:“这就算考过老夫了。我听说子瞻善对,如今便出个对子考你吧。”说罢,命童子取纸笔来,写道:“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又解释说:“今年刚好有个闰八月,正月立春,十二月又是立春,是个两头春。”苏轼想了半天,应对不上,脸涨得通红。王安石就又问:“子瞻从湖州到黄州,中间可曾到过苏州和润州?”苏轼道:“到过。”王安石便接口道:“从苏州阊门外到虎丘,这一带路叫山塘,全程是七里多。润州古名铁瓮城,临江而建。有金山、银山、玉山,叫三山,你可都游览过?”苏轼又道:“是。”王安石问:“我有两对,苏州对曰:‘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润州对曰:‘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苏轼想了许久,又对不出,只得谢罪而出。
  
  不过,王安石虽然在私邸如此为难苏轼,但他知道苏轼是个人才,仍然奏过神宗皇帝,复了他翰林学士的职位。这是后话了。

图片素材
热门图文